和记APP·(中国)首页 欢迎您!
400-888-8888
当前位置: 和记APP·(中国)首页 > 留学问答 >> 正文

潘承洞:向数而行 心有大国

时间: 2024-08-25 | 作者: 小编

  对很多数学家来说,数学研究就是一场“有”与“无”的博弈。在博弈结束前,无人能知道结局。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此书是了解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读书,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

  近日,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潘承洞先生所展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样一种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正是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共通之处。我们敬仰他、怀念他、学习他。”

  潘承洞生于1934年,逝于1997年,苏州人,“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家风自幼根植于他心中。

  5岁时,潘承洞入读振声中学附属小学,1949年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部。高中时,潘承洞的数学老师祝忠俊曾留学海外,对当时的数学前沿多有了解。一次,潘承洞在阅读《范氏大代数》时,发现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他立即作了改正。这一举动令祝忠俊刮目相看——不迷信书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难能可贵。

  1952年,潘承洞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4年后,潘承洞继续留校成为数学家闵嗣鹤的研究生。那是近代解析数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为了研究数论中的著名猜想,一些重要的新的解析方法得到应用。

  彼时,哥德巴赫猜想刚刚进入中国,吸引了许多数论研究者,其中就包括刚从事数论研究不久的潘承洞。

  1963年,潘承洞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表偶数为素数与一个不超过4个素数乘积之和》,论证了“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另外四个素数的和”。该成果将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向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他与潘承彪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介绍与有价值的总结,被国内外数学家评价为“成功的再创造”“解析数论研究宝库中的又一新作”。

  1978年,潘承洞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2年,因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潘承洞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承洞曾说,做学问是最累的,最重要的是有毅力。“矢志科研报国,勇攀科学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对潘承洞如此评价。

  潘承洞身高一米八四、戴一副接近2000度的近视眼镜。在学生的记忆中,他又高又瘦,平日忙于工作,话不多,很少有人受到过他的表扬。但恩师对自己学术方向的点拨,令他们终身难忘。

  在山东大学任教的30多年中,潘承洞开设了10多门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复变函数论、阶的估计、初等数论、拟保角变换、素数分布、堆垒素数论、哥德巴赫猜想等。

  潘承洞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他讲课风趣幽默,能在谈笑风生中把一个枯燥的数学知识点讲解清楚。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数学课上哈哈大笑是多么难得,但潘校长的课就是这样轻松”。

  在潘承洞的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的记忆中,导师潘承洞经常鼓励自己寻找课题、自己探索,“是位放手型的老师”。正因如此,蔡天新在不经意间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我很有启发,甚至在我后来指导研究生时也派上了用场。”

  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也是潘承洞的学生。1989年暑假,刘建亚第一次见到导师时,这位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正在没装空调的办公室里挥汗如雨地看文件。刘建亚记得,潘承洞跟他交谈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说“关于数论,就这么多内容,你要自己探索方向”。

  1994年,刘建亚的博士论文取得一定进展后,便向潘承洞作汇报。“我当时很期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不料,老师却说‘不够好,还要取得更大进展’。”此后4个多月,刘建亚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最终解开了60年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

  论文答辩时,潘承洞点评道:“这个问题很难,我和陈景润年轻时都做过,但都没做出来。”刘建亚说,这是他唯一一次得到导师的表扬。

  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是潘承洞多年从教交出的成绩单。学生的论文或学术成果都饱含着他的心血,甚至是他许多独特、关键的思想,但他从不署名。

  他希望学生各有所长,因此他的学生大多分属不同的研究方向。他曾派36岁的于秀源去英国剑桥大学,师从数学家阿兰·贝克,研习超越数理论。1983年,于秀源成为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也是山东省的第一顶“博士帽”。后来,他又推荐刘建亚到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最终破解了美国数学家盖拉格1975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凡是大家,便不会囿于一隅,而是将视线投向远方。当年,潘承洞给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推荐了支撑现代经典公钥密码的大整数分解的书籍。如今,王小云已成为密码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她博士毕业后潜心研究10年,破解了5个国际哈希函数算法,包括计算机系统广泛采纳和部署的两大哈希函数标准MD5和SHA-1。

  潘承洞常说,文章水平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他写得最好的论文是当讲师时完成的,且论文水平的高低与论文字数也没有直接关系。这一见解对于当下的科研仍有很大启示。

  1986年底,潘承洞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彼时的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但在迎来了首位数学家校长后,学科氛围发生了重大改变。

  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发展背景与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潘承洞提出“文理并举,新老并进”的治校方针,扶持、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学科,并注重后备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各学科教学科研梯队的建设,使得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尽快适应了当时新的社会形势。

  翻开潘承洞厚厚的工作笔记,字迹清晰、管理意识明确。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人才选拔改革、“211工程”建设、国际会议……他以极具洞察力的数学家眼光高效率地整顿队伍,建设富有执行力的领导班子。

  在那个教研人员匮乏的年代,潘承洞力主打破评定职称论资排辈的传统,破格提拔了大量优秀青年教师。1992年底,他主持推出了“破格教授”政策,即40岁以下年轻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可不占用所在院系名额,由学校统一筛选。次年,学校一次提拔了16位年轻教师为教授,最年轻的只有30岁。

  “一个大学要想不断发展和提高,必须注重发展高科技,把注意力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上来,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任校长期间,潘承洞大力发展山东大学的高技术产业学科,不断拓宽该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

  而今,潘承洞的雕像静静矗立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这座他选址、奠基并一手主持建设的校园。他的目光向前望去,穿过校园,看向中国的更远处。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应该是对称的、数量应该是等量的。但现在的宇宙,却难以找到反物质。

  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推动全球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和记官网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免费留学规划
快捷咨询
资深顾问一对一为您解答留学问题
电话
咨询服务电话
400-888-8888
微信
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留学信息
QQ
推荐院校
热门推荐